周总理的妙言妙语
分类:休闲娱乐 发表于:2008-03-04 13:48:56 评论(0)
1、有一次,一个英国记者对周总理说:“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
总理反驳道:“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海外驻军150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于它的人口,而是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
2、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拥护革命的三民主义”这句口号不满,指责说:“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为什么共产党要加上革命的这个形容词?”
周恩来当场反驳:“你们自称是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你们没有读过《建国方略》这部书。孙中山在这部书中开头就说:余所著之三民主义乃革命之三民主义。我们只是把之字改成了的字,有什么不对?”
3、有一次,周总理在北京召开记者招待会。他介绍了我国解放后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后,一个西方记者提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听出其弦外之音,风趣地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全场记者谔然,场内鸦雀无声。接着,周总理解释道:“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是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讲信用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一番妙语,惊动四座,激起全场热烈掌声。
4、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总理:“据说解放后,全中国都已消灭了妓女卖淫现象,是这样的吗?”周总理答:“不,还有个别地方有,如中国的台湾省。”
5、抗美援朝时期,有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利用采访的机会发泄对中国的敌视态度。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上放的是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笑着朗声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爱禄,就想谢绝,那知那位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那个记者听完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6、一次,周总理设宴招待东欧一批外交使节。宴席上,客人对色香味俱佳的中国菜大加赞赏。这时,端上来一道很考究的清汤,汤里的冬笋片被雕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但笋片翻了身变成好像是法西斯标志的图形。外宾见了这种图案大吃一惊:“为什么这道菜里有法西斯的图案?”周总理向客人解释道:“这是我国的万字形图案,象征吉祥万德,福寿延绵,表示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周总理夹起一块冬笋,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的标志也没关系哦,来,我们大家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真的把这道菜吃得一干二净。
7、一次,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为什么习惯把公路称为马路呢?”周总理不加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简称马路。”
8、美国著名记者蒂奥多怀特曾记述了周总理抗战时在重庆宴请他时的事情:先是拼盘,有热炒,有凉拌,再加上竹笋炒鸡丝,炸鸭肝,然后就是主菜——烤得金黄,皮脆可口的烤乳猪。
“请,请,”东道主周恩来拿起筷子,指着烤乳猪请客人动筷。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但我遵守传统,顶住了几秒钟,然后把筷子放下,解释说明我是犹太人,犹太人是不允许吃任何样式的猪肉的。席上的人很窘。
最后周总理解了围:他又拿起筷子,重复一次:请,请。并指着酥脆的乳猪,笑着解释:“这是在中国啊,你再好好地看一下。看,你看它像猪,但在我们中国,它不是猪,而是鸭啊。”
我不由得纵声大笑起来,吃了起来。从此以后,我就吃起猪肉来了。
9、一次,周总理盛宴招待八面玲珑的尼赫鲁。这位在英国剑桥大学受过教育的印度总理,对周围用中国话不断交谈一些琐事有点不耐烦。在往来祝酒时,拉住周总理的手臂:“总理先生,讲一点英语好吗?”周总理微笑,举起酒杯:“Ah,yes——How do you do?”说完,照样讲中国话。尼赫鲁忍俊不禁。